LATEST BOOKS
第一編 臨床免疫診斷學(xué)總論 1
第一章 臨床免疫診斷學(xué)基礎 3
第一節 基本概念 3
第二節 臨床免疫診斷技術(shù)的發(fā)展 3
第三節 臨床免疫診斷技術(shù)的分類(lèi) 3
第二章 常用臨床免疫診斷技術(shù) 5
第一節 傳統免疫診斷技術(shù) 5
一、免疫濁度技術(shù) 5
二、免疫凝集技術(shù) 5
三、免疫擴散技術(shù) 6
四、免疫電泳技術(shù) 7
五、免疫印跡檢測技術(shù) 8
第二節 標記免疫診斷技術(shù) 8
一、放射免疫檢測技術(shù) 9
二、酶免疫檢測技術(shù) 9
三、熒光免疫檢測技術(shù) 10
四、金免疫檢測技術(shù) 10
第三章 特殊臨床免疫診斷技術(shù) 11
第一節 化學(xué)發(fā)光免疫檢測技術(shù) 11
第二節 時(shí)間分辨熒光免疫檢測技術(shù) 11
第三節 流式細胞檢測技術(shù) 11
一、FCM基本原理 12
二、流式細胞術(shù)的檢測參量 12
三、流式細胞指標在臨床醫學(xué)中的應用 14
(一)細胞成分指標 14
(二)細胞動(dòng)力學(xué)分析的相關(guān)指標 15
(三)人體免疫功能的相關(guān)指標 15
(四)血細胞、細胞因子、細胞膜受體的指標 16
附 人類(lèi)白細胞表面分子一覽表 18
第二編 肝臟系統疾病 25
第一章 病毒性肝炎 27
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 27
一、臨床診斷 27
(一)臨床分型 27
(二)各型肝炎的臨床診斷依據 27
二、病原學(xué)診斷 30
(一)病原學(xué)分型 30
(二)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學(xué)診斷依據 30
(三)確立診斷 30
三、組織病理學(xué)診斷 31
(一)急性肝炎 31
(二)慢性肝炎 31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33
(四)肝硬化 33
第二節 病毒性肝炎常用免疫學(xué)診斷指標 33
一、各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標志物 33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33
Ⅰ.甲型肝炎病毒抗HAV IgM抗體(抗HAV IgM) 33
Ⅱ.甲型肝炎病毒抗HAV IgG抗體(抗HAV IgG) 34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34
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35
Ⅱ.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 36
Ⅲ.前S蛋白 37
Ⅳ.前S抗體 37
Ⅴ.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37
Ⅵ.乙型肝炎e抗體(抗HBe) 38
Ⅶ.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39
Ⅷ.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 40
Ⅸ.抗HBc IgM 40
Ⅹ.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 40
附 血清HBV感染標志物臨床綜合分析與應用 42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44
Ⅰ.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 45
Ⅱ.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 45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46
Ⅰ.丁型肝炎抗原(HDAg) 47
Ⅱ.丁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D) 47
Ⅲ.抗HD IgM 47
Ⅳ.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DV RNA) 48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48
Ⅰ.戊型肝炎抗體(抗HEV) 48
Ⅱ.抗HEV IgM 48
二、T淋巴細胞亞群 49
三、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 50
四、細胞因子 51
(一)白細胞介素2(IL2) 51
(二)白細胞介素6(IL6) 52
(三)白細胞介素8(IL8) 52
(四)白細胞介素10(IL10) 52
(五)白細胞介素12(IL12) 53
(六)干擾素(IFN) 54
(七)腫瘤壞死因子(TNF) 55
(八)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56
五、細胞間粘附分子1( ICAM1) 56
六、體液免疫指標 57
(一)免疫球蛋白(Ig) 57
(二)總補體、補體C3 58
(三)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59
七、甲胎蛋白(AFP) 59
第二章 肝纖維化 61
第一節 肝纖維化的診斷標準 61
(一)臨床診斷 61
(二)影像學(xué)診斷 61
(三)組織病理學(xué)診斷 62
(四)血清學(xué)診斷 62
第二節 肝纖維化常用免疫學(xué)診斷指標 62
一、血清肝纖維化指標 62
(一)透明質(zhì)酸(HA) 62
(二)層粘連蛋白(LN) 63
(三)Ⅲ型前膠原(PCⅢ) 63
(四)Ⅳ型膠原(CⅣ) 63
(五)Ⅵ型膠原(CⅥ) 64
(六)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1(TIMP1) 64
二、肝纖維化相關(guān)性細胞因子 64
(一)TGFβ1 65
(二)白細胞介素1(IL1) 65
(三)腫瘤壞死因子(TNF) 66
(四)干擾素γ(IFNγ) 66
第三章 肝硬化 6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7
第二節 肝硬化常用免疫學(xué)診斷指標 69
一、血清肝纖維化指標 70
二、內分泌激素 70
(一)甲狀腺激素 70
(二)性激素 71
(三)胰島素(INS) 72
(四)胰高血糖素 72
(五)生長(cháng)激素(GH) 72
(六)醛固酮(ALD) 73
(七)皮質(zhì)醇(COR) 73
(八)心鈉素(ANP) 73
(九)促胃泌素(gastrin) 74
(十)催乳素(PRL) 74
(十一)血管活性腸肽(VIP) 74
(十二)內皮素(ET) 75
第三編 循環(huán)系統疾病 77
第一章 心功能不全 79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9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 79
二、急性心功能不全 80
三、幾種特殊類(lèi)型的心力衰竭 81
(一)無(wú)癥狀性心力衰竭(無(wú)癥狀性心室功能障礙) 81
(二)單純舒張性心力衰竭 81
(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充血性心力衰竭 8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82
(一)心鈉素(ANP) 82
(二)腦鈉肽(BNP) 82
(三)C型利鈉肽(CNP) 83
(四)孤啡肽(orphanin) 83
(五)去甲腎上腺素(NE) 84
(六)腎上腺素(E) 84
(七)腎素活性(PRA) 84
(八)血管緊張素Ⅱ(ATⅡ) 85
(九)醛固酮(ALD) 85
(十)精氨酸加壓素(AVP) 85
(十一)內皮素(ET) 86
(十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86
(十三)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86
(十四)神經(jīng)肽Y(NPY) 87
(十五)β內啡肽(βEP) 87
(十六)5羥色胺(5HT) 88
(十七)甲狀腺激素 88
(十八)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88
(十九)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89
(二十)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 89
(二十一)血栓素B2(TXB2) 90
(二十二)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zhì)(EDLS) 90
(二十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90
(二十四)腫瘤壞死因子(TNF) 91
(二十五)腫瘤壞死因子可溶性受體(STNFR) 91
(二十六)白細胞介素6(IL6) 91
第二章 風(fēng)濕熱和風(fēng)濕性心臟病 9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93
一、風(fēng)濕熱 93
二、風(fēng)濕性心臟病 94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94
(一)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 95
(二)抗DNA酶B(ADNaseB) 95
(三)抗鏈球菌激酶(ASK) 96
(四)抗透明質(zhì)酸酶(AH) 96
(五)抗核苷酶(ANAD) 96
(六)咽部鏈球菌快速鑒定 97
(七)C反應蛋白(CRP) 97
(八)粘蛋白 97
(九)酸溶性糖蛋白(ASG) 98
(十)抗心肌抗體(AMA) 98
(十一)抗心肌抗體吸附試驗 99
(十二)抗鏈球菌壁M蛋白抗體 99
(十三)抗鏈球菌壁多糖抗體(ASP) 99
(十四)促凝血活性試驗(PCA) 100
(十五)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100
(十六)免疫球蛋白(IG) 100
(十七)補體C3裂解產(chǎn)物(C3SP) 101
(十八)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01
(十九)T淋巴細胞亞群 102
(二十)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102
(二十一)馮維爾布蘭德因子(vWF) 103
(二十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 103
(二十三)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103
(二十四)血栓素B2(TXB2) 104
(二十五)α顆粒膜蛋白(GMP) 104
(二十六)D二聚體(DD) 104
(二十七)纖維蛋白原(Fg) 105
第三章 冠狀動(dòng)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06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06
一、心絞痛 106
二、急性心肌梗死 10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09
(一)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109
(二)CKMM及CKMB亞型 109
(三)肌鈣蛋白T(cTnT) 109
(四)肌鈣蛋白I(cTnI) 110
(五)肌紅蛋白(Mb) 111
(六)肌凝蛋白輕鏈(MLC) 112
(七)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BB(GPBB) 112
(八)心臟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 113
(九)P選擇素(Pselectin) 113
(十)馮維爾布蘭德因子(vWF) 114
(十一)血小板第4因子(PF4) 114
(十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114
(十三)血栓素B2(TXB2) 114
(十四)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115
(十五)纖維蛋白原(Fg) 115
(十六)D二聚體(DD) 115
(十七)纖維蛋白肽A(FPA) 115
(十八)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 115
(十九)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116
(二十)蛋白C(PC) 116
(二十一)C反應蛋白(CRP) 116
(二十二)內皮素(ET) 116
(二十三)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117
(二十四)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碳端片段(CGRPCT) 117
(二十五)神經(jīng)肽Y(NPY) 117
(二十六)心鈉素(ANP) 117
(二十七)甘丙素(GAL) 118
(二十八)載脂蛋白A1(ApoA1) 118
(二十九)載脂蛋白B(ApoB) 118
(三十)載脂蛋白E(ApoE) 118
(三十一)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 119
(三十二)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119
(三十三)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119
(三十四)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19
(三十五)肺炎衣原體(CP) 120
(三十六)幽門(mén)螺旋桿菌(HP) 120
第四章 原發(fā)性高血壓 12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22
一、高血壓的分級 122
二、心血管危險絕對水平分層 12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25
(一)去甲腎上腺素(NE) 125
(二)腎素活性(PRA) 125
(三)血管緊張素Ⅱ(ATⅡ) 125
(四)激肽釋放酶(KK) 125
(五)激肽(kinin) 126
(六)血栓素B2(TXB2) 126
(七)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126
(八)馮維爾布蘭德因子(vWF) 126
(九)心鈉素(ANP) 127
(十)腦鈉肽(BNP) 127
(十一)C型利鈉肽(CNP) 127
(十二)孤啡肽(orphanin) 127
(十三)神經(jīng)降壓素(NT) 127
(十四)醛固酮(ALD) 128
(十五)精氨酸加壓素(AVP) 128
(十六)神經(jīng)肽Y(NPY) 128
(十七)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zhì)(EDLS) 128
(十八)P物質(zhì) 128
(十九)內皮素(ET) 129
(二十)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129
(二十一)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129
(二十二)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129
(二十三)鈣調素(CaM) 129
(二十四)血清胰島素(Ins) 130
(二十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30
第五章 心肌疾病 13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31
一、心肌病 131
(一)擴張型心肌病 131
(二)肥厚型心肌病 132
(三)限制型心肌病 132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 133
(五)未分類(lèi)心肌病 133
二、特異性心肌病 133
三、病毒性心肌炎 13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34
(一)柯薩奇病毒抗體(CVA) 134
(二)??刹《究贵w(EVA) 135
(三)抗心肌抗體(AMA) 135
(四)抗線(xiàn)粒體腺苷酸轉位酶(ANT)抗體 135
(五)抗β腎上腺素能受體(β受體)抗體 136
(六)抗肌球蛋白抗體(AcMA) 136
(七)抗M2膽堿能受體抗體(AM2MAR) 136
(八)抗心肌細胞膜抗體(AMLA) 137
(九)抗熱休克蛋白60(HSP60)抗體 137
(十)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37
(十一)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138
(十二)干擾素(IFN) 138
(十三)T淋巴細胞亞群 139
(十四)白細胞介素1(IL1) 139
(十五)白細胞介素6(IL6) 139
(十六)腫瘤壞死因子(TNF) 139
(十七)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GR) 140
(十八)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140
(十九)肌鈣蛋白T(cTnT) 140
(二十)肌鈣蛋白I(cTnI) 141
(二十一)肌紅蛋白(Mb) 141
(二十二)肌凝蛋白輕鏈(MLC) 142
第六章 心包疾病 14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43
一、急性心包炎 143
二、縮窄性心包炎 144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45
(一)腺苷脫氨酶(ADA) 145
(二)溶菌酶(LZM) 145
(三)抗結核桿菌抗體(TBAb) 145
(四)抗PPDIgG 146
(五)癌胚抗原(CEA) 146
(六)T淋巴細胞亞群 146
(七)β2微球蛋白(β2MG) 147
(八)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 147
(九)抗DNA酶B(ADNaseB) 147
(十)類(lèi)風(fēng)濕因子(RF) 148
(十一)抗核抗體(ANA) 148
(十二)抗雙股DNA抗體(dsDNA) 148
(十三)抗Sm抗體 149
(十四)莢膜組織胞漿菌特異性抗體(HCAb) 149
(十五)厭酷球孢子菌特異性抗體(CIAb) 149
第七章 肺源性心臟病 15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50
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150
二、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15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51
(一)D二聚體(DD) 152
(二)心鈉素(ANP) 152
(三)內皮素(ET) 152
(四)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zhì)(EDLS) 152
(五)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153
(六)腎素活性(PRA) 153
(七)血管緊張素Ⅱ(ATⅡ) 153
(八)醛固酮(ALD) 153
(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54
(十)血栓素B2(TXB2) 154
(十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154
(十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 155
(十三)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DP) 155
(十四)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55
(十五)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155
第四編 呼吸系統疾病 159
第一章 支氣管哮喘 16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6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62
(一)白細胞介素10(IL10) 162
(二)白細胞介素5(IL5) 163
(三)腫瘤壞死因子(TNF) 163
(四)白細胞介素4(IL4) 164
(五)白細胞介素16(IL16) 164
(六)內皮素(ET) 164
(七)一氧化氮(NO) 164
(八)免疫球蛋白E(IgE) 165
(九)嗜酸性粒細胞陰離子蛋白(ECP) 165
(十)T細胞及其亞群檢測 165
(十一)白細胞介素8(IL8) 166
(十二)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即CD54) 166
(十三)心鈉素(ANP) 166
(十四)白三烯C4(LTC4) 167
(十五)低親和力的IgE(CD23) 167
(十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167
(十七)P物質(zhì) 168
(十八)白細胞介素1(IL1) 168
(十九)前列腺素(PGI2) 169
(二十)干擾素γ(IFNγ) 169
(二十一)血栓素A2(TXA2) 170
(二十二)白細胞介素2(IL2) 170
第二章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17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7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72
(一)白細胞介素8(IL8) 172
(二)腫瘤壞死因子(TNF) 172
(三)P物質(zhì) 173
(四)腎上腺髓質(zhì)素(AM) 173
(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73
(六)內皮素(ET) 174
(七)可溶性?xún)绕ぐ准毎掣揭蜃营?(sELAM1) 174
(八)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174
(九)β1和β2整合素(CD29+,CD18+ )
175
(十)成纖維細胞生長(cháng)因子(FGF) 175
(十一)心房肽(ANP) 175
(十二)可溶性E選擇素(sESLT) 175
第三章 細菌性肺炎 17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7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79
(一)C反應蛋白(CRP) 179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79
(三)腫瘤壞死因子(TNF) 179
(四)D二聚體(DD) 179
(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80
(六)白細胞介素5(IL5) 180
(七)可溶性粘附因子(CAMs) 180
第四章 肺結核 18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8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83
(一)抗結核分支桿菌抗體(TbAb) 183
(二)Amplisensor聚和酶鏈反應(AmplisensorPCR) 183
(三)轉錄介導擴增反應即基因探針擴增直接試驗(AMTDT) 183
(四)連接酶鏈反應(LCR) 184
(五)鏈替代擴增反應(SDA) 184
(六)QB復制酶擴增法 185
(七)脂阿拉伯甘露糖IgG(LAMIgG) 185
(八)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185
(九)結核分支桿菌38000蛋白質(zhì)抗原 186
(十)結核抗原(TBAg) 186
(十一)內皮素(ET) 186
(十二)β2微球蛋白(β2MG) 186
(十三)上皮細胞生長(cháng)因子(EGF) 187
(十四)Ⅲ型前膠原肽(PⅢP) 187
(十五)〖BF〗2,3〖BFQ〗二?;T濯?硫酸酯抗原 187
(十六)抗PPDIgG 188
(十七)T淋巴細胞亞群 188
(十八)抗體免疫印跡技術(shù)(Western blotting) 189
(十九)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189
(二十)結核桿菌抗原基因密碼(PCR) 189
(二十一)結核分支桿菌L型 190
(二十二)核仁組成區嗜銀染色(AgNOR) 190
(二十三)結核分支桿菌代謝產(chǎn)物 191
第五章 肺癌(原發(fā)性氣管肺癌) 19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192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195
(一)白細胞角蛋白19片段(CRFRA21A) 195
(二)白細胞分化抗原44(CD44) 195
(三)端粒酶活性 195
(四)白細胞介素6(IL6) 196
(五)P53基因突變 196
(六)糖類(lèi)抗原242(CA242) 196
(七)癌胚抗原(CEA) 197
(八)芳烴羥化酶(AHH) 197
(九)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197
(十)Kras基因 198
(十一)T抗原 198
(十二)谷胱甘肽轉移酶(GsTS) 198
(十三)胃癌相關(guān)抗原(MGAgs) 198
(十四)花生凝集素(PNA) 199
(十五)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α(TGFα) 199
(十六)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199
(十七)CDKN2基因產(chǎn)物(P16蛋白) 200
(十八)細胞色素P450IA1(CYP450IA1) 200
(十九)細胞粘附分子CD15(CD15) 200
(二十)白細胞介素2(IL2) 201
(二十一)糖類(lèi)抗原 201
(二十二)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201
第六章 胸腔積液 20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0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04
(一)抗結核桿菌抗體(TBAb) 205
(二)類(lèi)風(fēng)濕因子(RF) 205
(三)腺苷脫氨酶(ADA) 205
(四)癌胚抗原(CEA) 205
(五)類(lèi)粘蛋白 206
(六)糖類(lèi)抗原50(CA50) 206
(七)人絨毛膜促性腺素(HCG) 206
(八)血小板衍生的生長(cháng)因子(PDGF) 207
(九)心鈉素(ANP) 207
(十)T細胞及其亞群檢測 207
(十一)抗PPD抗體 208
(十二)糖類(lèi)抗原242(CA242) 208
(十三)E選擇素 208
(十四)腫瘤壞死因子(TNF) 208
(十五)白細胞介素8(IL8) 209
(十六)抗SM抗體 209
(十七)白細胞介素2(IL2) 209
(十八)干擾素(IFN) 210
(十九)抗白細胞介素1β(IL1β) 210
第五編 消化系統疾病 215
第一章 慢性胃炎 21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17
第二節 常見(jiàn)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18
(一)維生素B12(Vit B12) 218
(二)內因子(IF) 219
(三)內因子抗體(IFA) 219
(四)壁細胞抗體(PCA) 219
(五)胃泌素 219
(六)胃泌素抗體 220
(七)HP抗體 220
(八)HP菌體抗原 220
(九)胃動(dòng)素 221
(十)蛙皮素 221
(十一)表皮生長(cháng)因子族/轉化生長(cháng)因子 221
第二章 消化性潰瘍 22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2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25
(一)胃泌素 225
(二)胰泌素 226
(三)胰多肽(PP) 227
(四)蛙皮素 227
(五)抑胃肽/葡萄糖依賴(lài)性促胰島素多肽(GIP) 228
(六)生長(cháng)抑素(SS) 228
(七)P物質(zhì) 229
(八)表皮生長(cháng)因子族/轉化生長(cháng)因子 229
(九)HP抗體 230
(十)HP菌體抗原 230
第三章 胃泌素瘤 23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3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32
(一)胃泌素 232
(二)膽囊收縮素(CCK) 233
(三)胰泌素 234
第四章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 23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3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36
(一)免疫球蛋白M(IgM) 236
(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236
(三)抗核抗體(ANA) 236
(四)膽管細胞抗體 237
(五)線(xiàn)粒體抗體(AMA) 237
(六)透明質(zhì)酸(HA) 237
(七)甘膽酸(CG) 238
(八)Ⅲ型前膠原(PCⅢ)和Ⅲ型前膠原肽(PⅢP) 238
(九)Ⅳ型膠原(CⅣ) 239
(十)Ⅵ型膠原(CⅥ) 239
(十一)層粘連蛋白(LN) 239
(十二)血管活性腸肽(VIP) 240
第五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 24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42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44
(一)抗肝/腎微粒體抗體(antiLKM) 245
(二)抗P450ⅡD6 245
(三)抗肝細胞液1(抗LC1) 246
(四)無(wú)唾液酸糖蛋白受體抗體(抗ASGPR) 246
(五)抗核抗體(ANA) 246
(六)抗平滑肌抗體(SMA) 246
(七)抗肌動(dòng)蛋白自身抗體 246
(八)抗可溶性肝細胞抗原 247
(九)肝臟胰腺抗體 247
(十)層粘連蛋白(LN) 247
(十一)Ⅲ型前膠原(PCⅢ)和Ⅲ型前膠原肽(PⅢP) 247
(十二)Ⅵ型膠原(ⅥC) 247
(十三)Ⅳ型膠原(CⅣ) 247
(十四)甘膽酸(CG) 247
(十五)胰多肽(PP) 247
(十六)血管活性腸肽(VIP) 247
(十七)透明質(zhì)酸(HA) 247
第六章 麥膠性腸病 248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48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49
(一)抗麩質(zhì)抗體(IgAGA) 249
(二)抗肌內膜自身抗體(IgAEmA) 250
(三)抗網(wǎng)狀蛋白自身抗體 250
(四)抗組織轉谷胺酰酶自身抗體(TTG) 250
(五)葉酸(FA) 250
(六)維生素B12(Vit B12) 251
(七)維生素B6(Vit B6) 251
(八)補體C3 252
(九)胰泌素 252
(十)抑胃肽/葡萄糖依賴(lài)性促胰島素多肽(GIP) 252
(十一)胃動(dòng)素 252
(十二)膽囊收縮素(CCK) 253
(十三)YY肽 253
(十四)P物質(zhì) 253
第六編 腎臟系統疾病 255
第一章 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 25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5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59
(一)免疫球蛋白 259
(二)總補體 259
(三)補體C3、C4 259
(四)B因子 260
(五)C3裂解產(chǎn)物(C3sp) 260
(六)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260
(七)抗鏈球菌溶血素“O” 260
(八)抗鏈球菌脫氧核糖核酸酶B(ADNase B)和ASO聯(lián)合測定 26
1
(九)外周血單個(gè)核細胞IL13 mRNA和蛋白水平 261
(十)纖維連接蛋白(Fn) 261
(十一)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262
第二章 急進(jìn)性腎小球腎炎 26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6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64
(一)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264
(二)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 264
第三章 腎病綜合征 266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66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67
(一)補體C3、C4 267
(二)B因子 267
(三)醛固酮(ALD) 267
(四)激肽釋放酶激肽 268
(五)前列腺素(PG) 268
(六)〖BF〗1,25〖BFQ〗雙羥D3〔〖BF〗1,25〖BFQ〗(OH)2D3〕 268 (七)促紅細胞生成素 269
(八)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269
(九)尿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及其與肌酐比值(RBP/Cr) 269
(十)D二聚體(DD) 269
(十一)糖皮質(zhì)激素(GC)及其受體(GR)和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269
(十二)β2微球蛋白(β2MG) 270
第四章 慢性腎小球腎炎 27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7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72
(一)免疫球蛋白 272
(二)激肽釋放酶激肽 272
(三)〖BF〗1,25〖BFQ〗雙羥D3〔〖BF〗1,25〖BFQ〗(OH)2D3〕 272 (四)促紅細胞生成素 272
(五)纖維連接蛋白(Fn) 272
(六)透明質(zhì)酸(HA) 272
〖WTHZ〗第五章 IgA腎病〖WTBZ〗 27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7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74
(一)免疫球蛋白 274
(二)腎組織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Ag) 274
第六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腎炎 27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7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78
(一)抗DNA抗體 278
(二)免疫球蛋白 279
(三)總補體 279
(四)補體C3、C4 279
(五)B因子 279
(六)C3裂解產(chǎn)物(C3sp) 279
(七)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279
(八)抗心磷脂抗體(Acl抗體) 279
(九)尿視黃醇結合蛋白(RBP) 279
(十)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279
(十一)單個(gè)核細胞(PBMC)內的IL6活性 280
(十二)尿白細胞介素6(IL6) 280
(十三)尿白細胞介素8(IL8) 280
(十四)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 281
(十五)P選擇素 281
(十六)尿α1微球蛋白(α1MG) 281
(十七)單核細胞趨化因子(MCP1) 282
第七章 糖尿病腎病 28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8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85
(一)尿微量白蛋白(ALB) 285
(二)尿系列微蛋白 285
(三)金屬蛋白酶(MMPs)和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TIMPs) 286
第八章 腎功能衰竭 28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8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90
(一)尿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及其與肌酐比值(RBP/Cr) 290
(二)尿D氨基酸氧化酶(尿DAO) 291
(三)甲狀腺激素 291
(四)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291
(五)透明質(zhì)酸(HA) 292
(六)β2微球蛋白(β2MG) 292
(七)TH糖蛋白(THP) 292
第九章 腎移植 29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293
(一)超急性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HAR) 294
(二)加速排斥(accelerated rejection,ACR) 294
(三)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AR) 295
(四)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CR) 29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296
(一)激肽釋放酶激肽 296
(二)前列腺素 296
(三)可溶性抗HLA抗體(sHLAIgG) 296
(四)巨細胞病毒(CMV)PP65抗原 296
(五)CD4+、CD8+細胞 297
(六)白細胞介素6(IL6) 297
(七)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298
(八)溶菌酶(LZM) 298
(九)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FDP) 299
(十)β2微球蛋白(β2MG) 299
(十一)TH糖蛋白(THP) 299
第十章 慢性腎盂腎炎 30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0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00
(一)溶菌酶(LZM) 300
(二)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FDP) 301
(三)β2微球蛋白(β2MG) 301
(四)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301
(五)白細胞介素8(IL8) 301
第七編 神經(jīng)系統疾病 305
第一章 重癥肌無(wú)力 30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0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10
(一)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 310
(二)抗骨骼肌檸檬酸提取物抗體(CAEab) 311
(三)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抗體(nAchRAb) 311
(四)插指狀細胞(IDC) 311
(五)抗骨骼肌抗心肌抗體(SHAb) 311
(六)抗心肌抗體(AMA) 312
(七)雌二醇(E2) 312
(八)腫瘤壞死因子(TNF) 312
(九)單個(gè)核細胞(PBMC)內的IL2活性 313
(十)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313
(十一)白細胞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GR) 313
(十二)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314
(十三)T淋巴細胞亞群 314
(十四)胸腺內B淋巴細胞亞群CD20 314
(十五)外周血TGFβ 315
(十六)外周血CD+5B細胞 315
(十七)紅細胞C3b受體花環(huán)率(RBCC3bRR) 316
(十八)白細胞介素4(IL4) 316
(十九)干擾素γ(IFNγ) 316
第二章 僵人綜合征 318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18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19
谷氨酸脫羧酶自身抗體(GADAb) 319
第三章 包涵體肌炎 32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2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21
(一)淋巴細胞 321
(二)異常蛋白質(zhì) 321
第四章 多發(fā)性硬化 32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22
一、多發(fā)性硬化 322
二、幾種特殊的多發(fā)性硬化 326
(一)視神經(jīng)脊髓炎 326
(二)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326
(三)彌漫性硬化 327
(四)Balo同心圓性硬化 32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28
(一)腦脊液免疫球蛋白G(IgG)、指數及合成率 328
(二)腦脊液免疫球蛋白G單克隆區帶 329
(三)髓鞘堿性蛋白及其抗體 330
(四)性激素受體蛋白表達 331
(五)5羥色胺(5HT) 333
(六)粘附分子 333
(七)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336
(八)腫瘤壞死因子(TNF) 337
(九)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339
(十)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mRNA表達 340
(十一)白細胞介素2(IL2) 341
(十二)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341
(十三)白細胞介素6(IL6) 342
(十四)抗磷脂抗體(APLAb) 343
(十五)T淋巴細胞亞群 343
(十六)干擾素γ(IFNγ) 344
(十七)白細胞介素10(IL10) 345
(十八)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及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346
(十九)一氧化氮(NO) 347
(二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48
(二十一)腦啡肽(EK)和β內啡肽(βEK) 349
(二十二)神經(jīng)肽Y(NPY) 350
第五章 腦血管病變 35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52
一、腦梗死 352
二、動(dòng)脈硬化性腦梗死 353
三、腔隙性梗死 35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56
(一)腫瘤壞死因子(TNF) 356
(二)循環(huán)內皮細胞(CEC) 357
(三)白細胞介素1(IL1) 357
(四)白細胞介素2(IL2) 357
(五)內皮素(ET)及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358
(六)白細胞介素6(IL6) 358
(七)白細胞介素8(IL8) 359
(八)轉化生長(cháng)因子(TGFβ) 359
(九)乳酸脫氫酶(LDH) 360
(十)肌紅蛋白(Mb) 360
(十一)血清脂蛋白α[Lp(α)] 360
(十二)生長(cháng)抑素(SS) 361
(十三)血栓素B2(TXB2) 361
(十四)β血栓素(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361
(十五)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140) 362
(十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和GPIb 363
(十七)白細胞CD11b和CD18 363
(十八)可溶性E選擇素和P選擇素 364
(十九)可溶性?xún)绕ぜ毎准毎掣椒肿营? 364
(二十)細胞間粘附因子1(ICAM1)和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sICAM1) 365
(二十一)血管細胞粘附分子(VCAM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sVCAM1)
366
第八編 血液系統疾病 369
第一章 白血病 37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71
一、急性白血病 371
二、慢性白血病 37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74
(一)WT1基因 374
(二)端粒酶活性 375
(三)bcl2基因 375
(四)內皮素(ET) 376
(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376
(六)T淋巴細胞亞群 377
(七)D二聚體(DD) 377
(八)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377
(九)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378
(十)β2微球蛋白(β2MG) 378
(十一)腫瘤壞死因子(TNF) 379
(十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379
(十三)白細胞介素6(IL6) 379
(十四)P糖蛋白(Pgp) 380
(十五)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380
(十六)組織因子(TF) 381
(十七)蛋白C 381
(十八)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s(TGFβs) 381
(十九)堿性磷酸酶(ALP) 382
(二十)血清鐵蛋白(SF) 382
(二十一)白細胞介素8(IL8) 382
(二十二)血清鋅(Zn) 383
(二十三)血清銅(Cu) 383
(二十四)脂結合唾液酸(LSA) 384
(二十五)醛縮酶(ALD) 384
(二十六)腺苷脫氨酶(ADA) 384
(二十七)乳酸脫氫酶(LDH) 385
(二十八)GATA2 385
(二十九)p16基因 386
(三十)p53基因 386
(三十一)p21蛋白 386
(三十二)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387
(三十三)nm23H1基因 387
(三十四)細胞粘附分子CD15(CD15) 388
(三十五)B71 388
(三十六)假尿苷(PD) 388
(三十七)CD117 389
(三十八)Fas抗原(Fas) 389
(三十九)Fas配體(FasL) 389
(四十)巨核細胞系抗原(MK) 390
(四十一)Ⅳ型膠原(ColⅣ) 390
(四十二)白細胞介素2(IL2) 390
(四十三)CD9 391
(四十四)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TM) 391
(四十五)細胞周期素D1(Cyclin D1) 391
(四十六)Rb蛋白 392
第二章 淋巴瘤 39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39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395
(一)p16基因 395
(二)CD44v6 395
(三)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395
(四)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396
(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396
(六)bcl2基因 396
(七)白細胞介素6(IL6) 396
(八)堿性磷酸酶(ALP) 397
(九)血清鐵蛋白(SF) 397
(十)β2微球蛋白(β2MG) 397
(十一)鋅(Zn) 398
(十二)乳酸脫氫酶(LDH) 398
(十三)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398
(十四)Rb蛋白 398
(十五)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399
(十六)蛋白C 399
(十七)白細胞介素2(IL2) 399
(十八)白細胞介素8(IL8) 400
(十九)Fas抗原(Fas) 400
第三章 再生障礙性貧血 40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0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02
(一)T淋巴細胞亞群 402
(二)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402
(三)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403
(四)腫瘤壞死因子(TNF) 403
(五)白細胞介素6(IL6) 403
(六)Fas抗原(Fas) 403
(七)白細胞介素2(IL2) 404
(八)白細胞介素3(IL3) 404
(九)白細胞介素8(IL8) 404
(十)干擾素γ(IFNγ) 404
(十一)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405
(十二)白細胞介素4(IL4) 405
(十三)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405
(十四)紅細胞生成素(Epo) 406
(十五)血小板生成素(Tpo) 406
第四章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0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0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08
(一)腫瘤壞死因子(TNF) 408
(二)白細胞介素6(IL6) 408
(三)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408
(四)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408
(五)T淋巴細胞亞群 409
(六)干擾素γ(IFNγ) 409
(七)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409
(八)白細胞介素3(IL3) 409
(九)白細胞介素4(IL4) 410
(十)蛋白C 410
(十一)P選擇素(Ps) 410
(十二)白細胞介素2(IL2) 410
(十三)血小板生成素(Tpo) 411
(十四)巨細胞病毒(CMV) 411
第九編 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 415
第一章 糖尿病 41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1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18
(一)血漿胰島素(INS) 419
(二)真胰島素(TI) 419
(三)胰島素原 419
(四)C肽(CPEP) 420
(五)24小時(shí)尿C肽 420
(六)胰高血糖素 420
(七)胰島素抗體 421
(八)胰島細胞抗體(ICA) 421
(九)胰島細胞膜抗體(ICAS) 421
(十)谷氨酸脫羧酶自身抗體(GADAb) 422
(十一)抗核抗體(ANA) 422
(十二)抗心肌抗體(AMA) 422
(十三)抗M2膽堿能受體抗體(AM2MAR) 423
(十四)抗熱休克蛋白60(HSP60)抗體 423
(十五)免疫球蛋白(Ig) 423
(十六)補體C3裂解產(chǎn)物(C3SP) 424
(十七)T淋巴細胞亞群 424
(十八)柯薩奇病毒抗體(CVA) 424
(十九)??刹《究贵w(EVA) 425
(二十)抗結核桿菌抗體(TBAb) 425
(二十一)抗PPDIgG 425
(二十二)癌胚抗原(CEA) 425
(二十三)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426
(二十四)干擾素(IFN) 426
(二十五)白細胞介素1(IL1) 426
(二十六)白細胞介素6(IL6) 427
(二十七)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427
(二十八)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FDP) 428
(二十九)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 428
(三十)血小板第4因子(PF4) 429
(三十一)血漿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429
(三十二)血小板GPⅡbⅢa復合物 429
(三十三)馮維爾布蘭德因子(vWF) 429
(三十四)血栓調節蛋白(TM) 430
(三十五)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 430
(三十六)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430
(三十七)纖維蛋白原(Fg) 430
(三十八)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及纖溶酶抗纖溶酶復合物(PAP) 431 (三十九)纖維蛋白肽A(FPA) 431
(四十)蛋白C 431
(四十一)載脂蛋白A1(ApoA1) 431
(四十二)載脂蛋白B(ApoB) 432
(四十三)a脂蛋白(aLp) 432
(四十四)載脂蛋白E(ApoE) 432
(四十五)載脂蛋白J(apoJ) 433
(四十六)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 433
(四十七)精氨酸加壓素(AVP) 433
(四十八)內皮素(ET) 433
(四十九)一氧化氮(NO) 434
(五十)血栓素B2(TXB2) 434
(五十一)11去氧血栓烷B2(DXTXB2) 435
(五十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435
(五十三)甘丙素(GAL) 435
(五十四)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435
(五十五)神經(jīng)肽Y(NPY) 436
(五十六)β內啡肽(βEP) 436
(五十七)甲狀腺激素 437
(五十八)兒茶酚胺 437
(五十九)皮質(zhì)醇結合球蛋白(CBG) 438
(六十)心鈉素(ANP) 438
(六十一)腦鈉肽(BNP) 438
(六十二)孤啡肽 439
(六十三)去甲腎上腺素(NE) 439
(六十四)腎上腺素(E) 439
(六十五)腎素活性(PRA) 440
(六十六)血管緊張素Ⅱ(ATⅡ) 440
(六十七)醛固酮(ALD) 440
(六十八)降鈣素(CT) 441
(六十九)瘦素(leptin) 441
(七十)生長(cháng)激素(GH) 441
(七十一)生長(cháng)介素(SM) 442
(七十二)胰島素樣生長(cháng)因子1(IGF1) 442
(七十三)睪酮(T) 442
(七十四)雌三醇(E3) 443
(七十五)人胎盤(pán)催乳素(HPL) 444
(七十六)腫瘤壞死因子(TNF) 444
(七十七)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445
(七十八)CKMM及CKMB亞型 445
(七十九)肌鈣蛋白T(cTnT) 446
(八十)肌鈣蛋白I(cTnI) 446
(八十一)肌紅蛋白(Mb) 446
(八十二)肌凝蛋白輕鏈(MLC) 447
(八十三)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BB(GPBB) 447
(八十四)激肽 448
(八十五)神經(jīng)降壓素(NT) 448
(八十六)P物質(zhì) 448
(八十七)鈣調素(CaM) 449
(八十八)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GR) 449
(八十九)紅細胞生成素(EPO) 449
(九十)β2微球蛋白(β2MG) 449
(九十一)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TGFβ) 450
(九十二)層粘連蛋白(LN) 450
(九十三)IV型膠原(CIV) 450
第二章 下丘腦垂體病變 45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52
一、空泡蝶鞍綜合征 452
二、巨人癥和肢端肥大癥 452
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 453
(一)垂體性侏儒癥 453
(二)成年人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 453
四、垂體瘤 454
五、高泌乳素血癥和泌乳素瘤 45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55
(一)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455
(二)促甲狀腺激素(TSH) 456
(三)促性腺激素(GnH) 456
(四)抗利尿激素(ADH) 457
(五)垂體泌乳素(PRL) 458
(六)催產(chǎn)素(OXT) 458
(七)生長(cháng)激素(GH) 459
(八)生長(cháng)介素(SM) 459
第三章 腎上腺疾病 46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60
一、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 460
(一)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 460
(二)急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 461
二、皮質(zhì)醇增多癥 461
三、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 463
四、嗜鉻細胞瘤 46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67
(一)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467
(二)皮質(zhì)醇(COR) 467
(三)皮質(zhì)醇結合球蛋白(CBG) 468
(四)醛固酮(AlD) 468
(五)腎素活性(PRA) 468
(六)皮質(zhì)酮 469
(七)兒茶酚胺 469
(八)尿17酮類(lèi)固醇(17KS) 469
(九)尿17羥類(lèi)固醇(17OHCS) 470
(十)尿香草酰杏仁酸(VMA) 470
(十一)抗腎上腺皮質(zhì)抗體 470
(十二)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 470
(十三)總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T4) 471
(十四)促甲狀腺激素(TSH) 471
(十五)血漿胰島素(INS) 471
(十六)抗β腎上腺素能受體抗體 472
(十七)抗M2膽堿能受體抗體(AM2MAR) 472
第四章 甲狀腺疾病 47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73
一、單純性甲狀腺腫 473
二、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473
三、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癥 475
四、甲狀腺炎 47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78
(一)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 478
(二)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 479
(三)總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T4) 479
(四)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T4) 479
(五)反三碘甲狀腺原氨酸(rT3) 479
(六)促甲狀腺激素(TSH) 480
(七)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 480
(八)甲狀腺球蛋白(TG) 480
(九)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 481
(十)抗甲狀腺抗原的抗體 481
(十一)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 481
(十二)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 482
(十三)抗甲狀腺過(guò)氧化物酶抗體(TPOAb) 482
(十四)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 482
(十五)T3、T4抗體 483
(十六)抗核抗體(ANA) 483
(十七)抗平滑肌抗體(SMA) 483
(十八)谷氨酸脫羧酶自身抗體(GADAb) 483
(十九)抗單鏈DNA抗體(抗ssDNA) 484
(二十)柯薩奇病毒抗體(CVA) 484
(二十一)CD15抗原 484
(二十二)垂體泌乳素(PRL) 485
(二十三)皮質(zhì)醇(COR) 485
(二十四)兒茶酚胺 485
(二十五)腎素活性(PRA) 485
(二十六)甲狀旁腺激素(PTH) 486
(二十七)降鈣素(CT) 486
(二十八)骨鈣素(OSC) 486
(二十九)尿17羥類(lèi)固醇(17OHCS) 487
(三十)尿香草酰杏仁酸(VMA) 487
(三十一)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487
(三十二)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487
(三十三)白細胞介素1(IL1) 487
(三十四)白細胞介素2(IL2) 488
(三十五)白細胞介素6(IL6) 488
(三十六)腫瘤壞死因子(TNF) 488
(三十七)性激素受體 489
(三十八)IV型膠原(CIV) 489
(三十九)內皮素(ET) 489
(四十)脂蛋白a(Lpa) 490
第五章 甲狀旁腺病 49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91
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jìn)癥 491
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 49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92
(一)甲狀旁腺激素(PTH) 492
(二)降鈣素(CT) 492
(三)骨鈣素(OSC) 493
(四)甲狀旁腺激素相關(guān)蛋白(PTHrP) 493
(五)維生素D(VD) 493
第六章 卵巢病 49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495
一、更年期綜合征 495
二、多囊卵巢綜合征 49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496
(一)環(huán)加氧酶(COX) 496
(二)雌二醇(E2) 496
(三)雌三醇(E3) 496
(四)雌酮(E1) 497
(五)孕酮(P) 497
(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497
(七)人胎盤(pán)催乳素(HPL) 498
(八)性激素結合蛋白(SHBG) 499
(九)妊娠特異性糖蛋白(PSβ1) 499
(十)睪酮(T) 499
(十一)雙氫睪酮(DHT) 499
(十二)血漿胰島素(INS) 500
(十三)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 500
(十四)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 500
(十五)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501
(十六)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 501
(十七)胰島素樣生長(cháng)因子1(IGF1) 502
(十八)內皮素(ET) 502
(十九)腫瘤壞死因子(TNF) 502
(二十)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TGFβ) 502
(二十一)白細胞介素1(IL1) 503
(二十二)抗核抗體(ANA) 503
(二十三)抗精子抗體(AsAB) 503
(二十四)單純皰疹病毒(HSV) 503
(二十五)淋球菌(NGH) 504
(二十六)沙眼衣原體(CT) 504
第七章 睪丸疾病 50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05
一、男性生殖腺功能減退癥 505
二、男子乳房發(fā)育癥 50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05
(一)睪酮(T) 505
(二)雙氫睪酮(DHT) 506
(三)脫氫表雄酮(DHEA) 506
(四)雄烯二酮(A2) 507
(五)促性腺激素(GnH) 507
(六)垂體泌乳素(PRL) 507
(七)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508
(八)皮質(zhì)醇(COR) 508
(九)抗精子抗體(AsAB) 508
第八章 胰島內分泌腫瘤 509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09
一、胰島素瘤 509
二、胰高血糖素瘤 509
三、生長(cháng)激素釋放抑制激素瘤 509
四、舒血管腸肽瘤 51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10
(一)血漿胰島素(INS) 510
(二)C肽(CPEP) 511
(三)胰高血糖素 511
(四)生長(cháng)抑素(SS) 511
(五)舒血管腸肽(VIP) 512
第九章 松果體激素和疾病 51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13
一、松果體區腫瘤 51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13
(一)降黑素 513
(二)精氨酸加壓素(AVP) 513
第十章 異源內分泌綜合征 514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14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14
第十一章 多發(fā)性?xún)确置谙俨?nbsp; 51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15
一、多發(fā)性?xún)确置谙倭觯∕EN) 515
二、自身免疫性多內分泌腺病綜合征 516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16
第十二章 內分泌系統診斷試驗 517
第一節 下丘腦功能試驗 517
一、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興奮試驗(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Stimulation Tes
t TRH) 517
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興奮試驗(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Stimulating Test,
GNRH) 517
三、加壓素試驗(Lysine Vasopressin Test) 517
第二節 垂體前葉功能試驗 518
一、胰島素(低血糖)興奮生長(cháng)激素試驗(Insulin Stimulating Grouth Hornome Test)
518
二、生長(cháng)激素興奮與抑制試驗 519
(一)精氨酸刺激生長(cháng)激素試驗(Arginine Stimulating Grouth Hormone Test)
519
(二)運動(dòng)左旋多巴聯(lián)合刺激生長(cháng)激素試驗(Exercise Levodo
pa Stimulating Grouth Hormone Test) 519
(三)葡萄糖抑制生長(cháng)激素試驗(Glucose Suppression GH Test) 520
(四)阿托品抑制生長(cháng)激素試驗(Atropine Suppression GH Test) 520
三、泌乳素興奮與抑制試驗 520
(一)TRH興奮泌乳素試驗(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Stimulating Prola
ctin Test) 520
(二)氯丙嗪興奮泌乳素試驗(Chlorpromazine Stimulating Prolactin Test) 520
(三)胃復安興奮泌乳素試驗(Paspertin Stimulating Prolactin Test) 521 (四)左旋多巴抑制泌乳素試驗(Levodopa Suppression Prtlacein Test) 521 (五)水負荷抑制泌乳素試驗(Water Load Suppression Prolactin Test) 521
四、甲吡酮(SU4885)刺激試驗(MetopironTest) 522
五、TRH興奮TSH試驗(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Test) 522
六、垂體儲備混合試驗(Storage of Pituitary Mixture Test) 523
第三節 垂體后葉功能試驗 523
一、高滲鹽水試驗(Hypertonic Saline Test) 523
二、禁飲與垂體后葉素聯(lián)合試驗(Water Deprivation and Pituitrin Test) 524 第四節 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試驗 524
一、ACTH興奮試驗(ACTH Stimulation Test) 524
二、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 525
三、皮質(zhì)素水試驗(Cortisone Water Test) 525
第五節 醛固酮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功能試驗 52
6
一、安體舒通試驗(Antisterone Test) 526
二、鉀負荷試驗(Kalium Load Test) 526
第六節 性腺功能試驗 527
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興奮試驗(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stimulation
test) 527
二、氯酚試驗(Clomiphene Test) 527
第七節 甲狀腺功能試驗 528
一、甲狀腺攝131碘率檢測(Thyroid iodine uptake) 528
二、過(guò)氯酸鹽排泌試驗(Perchlorate Discharge Test) 528
三、促甲狀腺激素興奮試驗(Thyrotropin Stimulation Test) 529
四、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興奮試驗(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Stimulation Test) 530
五、甲狀腺抑制試驗(Thyroid Suppression Test) 530
六、基礎代謝率檢測(Besal Metabolism Rate,BMR) 531
第八節 甲狀旁腺功能試驗 531
一、腎小管磷重吸收率試驗(Tubular Reabsorption Percentage Test)531
二、磷廓清試驗(Phosphorus Clearance Test) 532
三、鈣耐量試驗(Calcium Tolerance Test) 532
四、鈣快速滴注抑制試驗(Calcium Intravenous Rapidly Dropping Suppression Test)
533
五、低鈣試驗(Calcium Deprivation Test) 533
第九節 胰島細胞功能試驗 534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534
二、靜脈注射葡萄糖耐量試驗(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534
三、皮質(zhì)素葡萄糖耐量試驗(Cort isone Glucose Tolerance Test) 535
四、葡萄糖胰島素釋放試驗(GlucoseInsulin Releasing Test) 535
五、甲磺丁脲(D860)試驗(Tolbutamide Test) 535
六、胰高血糖素激發(fā)試驗(Glucagon Test) 536
七、饑餓激發(fā)試驗(Hungry Stimulation Test) 536
八、C肽抑制試驗(Cpeptide Suppression Test) 537
第十編 代謝性骨病 541
第一章 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 54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43
一、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 543
二、老年性骨質(zhì)疏松 546
三、特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 548
(一)青少年特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 548
(二)成年特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 549
(三)實(shí)驗室免疫指標 55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50
一、骨重建(骨形成)指標 550
(一)堿性磷酸酶(ALP) 550
(二)骨鈣素(BGP) 551
(三)Ⅰ型膠原前肽 552
二、骨吸收的生化標志物 552
(一)尿羥脯氨酸(HOP) 552
(二)尿羥賴(lài)氨酸葡萄糖苷(HOLG) 553
(三)骨唾液蛋白(BSP) 553
(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酯(TRAP) 553
(五)羥基砒啶酚交聯(lián) 554
(六)Ⅰ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C)末端肽(CTX) 554
(七)Ⅰ型膠原交聯(lián)氨基(N)末端肽(NTX) 555
三、其他相關(guān)實(shí)驗室指標 556
(一)血清、尿中部分相關(guān)離子指標 556
Ⅰ.尿Ca/Cr(Ca) 556
Ⅱ.血清鈣(Ca) 556
Ⅲ.血清無(wú)機磷(P) 557
Ⅳ.尿磷(P) 557
(二)與骨代謝相關(guān)的部分激素 557
Ⅰ.〖BF〗1,25〖BFQ〗雙羥維生素D(〖BF〗1,25〖BFQ〗(OH)2D3) 557 Ⅱ.甲狀旁腺激素(PTH) 558
Ⅲ.促性腺激素(GnH) 558
Ⅳ.降鈣素(CT) 559
(三)與骨代謝相關(guān)的幾種蛋白質(zhì) 559
白細胞介素1(IL1) 559
第二章 內分泌疾病引起的代謝性骨病 56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61
一、甲亢性骨質(zhì)疏松癥 561
二、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jìn)性骨質(zhì)疏松 563
三、皮質(zhì)類(lèi)固醇性骨質(zhì)疏松(COrticosteroid Osteoporosis) 56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67
一、原發(fā)疾病相關(guān)免疫診斷指標 567
(一)甲狀腺機能亢進(jìn)癥 567
Ⅰ.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 567
Ⅱ.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 568
Ⅲ.總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T4) 568
Ⅳ.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T4) 568
Ⅴ.反三碘甲狀腺原氨酸(rT3) 568
Ⅵ.促甲狀腺激素(TSH) 569
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 569
Ⅷ.甲狀腺球蛋白(TG) 570
Ⅸ.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 570
Ⅹ.抗甲狀腺抗原的抗體 570
Ⅺ.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 571
Ⅻ.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 571
ⅩⅢ.抗甲狀腺過(guò)氧化物酶抗體(TPOAb) 571
ⅩⅣ.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 572
ⅩⅤ.T3、T4抗體 572
ⅩⅥ.抗核抗體(ANA) 572
ⅩⅦ.抗平滑肌抗體(SMA) 573
ⅩⅧ.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573
ⅩⅨ.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573
ⅩⅩ.甲狀旁腺激素(PTH) 573
ⅩⅪ.降鈣素(CT) 574
(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jìn)癥 574
Ⅰ.甲狀旁腺激素(PTH) 574
Ⅱ.環(huán)磷酸鳥(niǎo)苷(cGMP) 574
Ⅲ.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574
(三)皮質(zhì)類(lèi)固醇疾病 574
Ⅰ.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 574
Ⅱ.皮質(zhì)醇(COR) 574
Ⅲ.醛固酮(ALD) 575
Ⅳ.血漿皮質(zhì)酮 575
Ⅴ.尿17酮類(lèi)固醇(17KS) 575
Ⅵ.尿17羥類(lèi)固醇(17OHCS) 576
Ⅶ.睪酮(T) 576
Ⅷ.血漿胰島素(INS) 576
Ⅸ.甲狀旁腺激素(PTH) 577
Ⅹ.降鈣素(CT) 577
Ⅺ.白細胞介素1(IL1) 577
二、骨代謝指標 577
(一)骨鈣素(BGP或OC) 577
(二)尿羥脯氨酸(HOP) 577
(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酯(TRAP) 577
(四)〖BF〗1,25〖BFQ〗雙羥維生素D(〖BF〗1,25〖BFQ〗(OH)2D3) 577 (五)Ⅰ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C)末端肽(CTX) 578
第三章 佝僂病及軟骨病 579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79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83
(一)〖BF〗1,25〖BFQ〗雙羥維生素D(〖BF〗1,25〖BFQ〗(OH)2D3) 583 (二)尿羥脯氨酸(HOP) 583
(三)甲狀旁腺激素(PTH) 583
第四章 腎性骨病 584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84
一、腎營(yíng)養不良性骨病 584
二、腎小管酸中毒性骨質(zhì)疏松癥 58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88
一、有關(guān)腎功能及腎小管酸中毒的部分免疫檢測指標 588
(一)β2微球蛋白(β2MG) 588
(二)心鈉素(ANP) 588
(三)腦鈉肽(BNP) 589
(四)腎素活性(PRA) 589
(五)內皮素(ET) 590
(六)血栓素B2(TXB2) 590
(七)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zhì)(EDLS) 590
(八)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591
(九)粘蛋白 591
(十)血漿α顆粒膜蛋白(GMP) 591
(十一)血小板第4因子(PF4) 592
(十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592
(十三)蛋白C 592
(十四)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 592
(十五)激肽釋放酶(KK) 593
(十六)激肽 593
二、骨代謝實(shí)驗免疫指標 593
(一)骨鈣素(BGP) 593
(二)甲狀旁腺激素(PTH) 594
(三)〖BF〗1,25〖BFQ〗雙羥維生素D(〖BF〗1,25〖BFQ〗(OH)2D3) 594 第五章 變形性骨炎 59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59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597
(一)尿羥脯氨酸(HOP) 597
(二)尿羥賴(lài)氨酸葡萄糖苷(HOLG) 597
(三)羥基砒啶酚交聯(lián) 597
(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酯(TRAP) 597
(五)骨唾液蛋白(BSP) 597
(六)Ⅰ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C)末端肽(CTX) 598
第十一編 惡性腫瘤疾病 601
第一章 原發(fā)性肝癌 60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0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04
(一)P選擇素(Ps) 604
(二)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05
(三)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05
(四)CD44v6 605
(五)p53蛋白 606
(六)cerbB2蛋白 606
(七)bcl2基因 606
(八)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07
(九)T淋巴細胞亞群 607
(十)腫瘤壞死因子(TNF) 608
(十一)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608
(十二)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08
(十三)CD15 609
(十四)端粒酶活性 609
(十五)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610
(十六)D二聚體(DD) 610
(十七)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 611
(十八)α1抗胰蛋白酶(α1AT) 611
(十九)堿性磷酸酶(ALP) 611
(二十)乳酸脫氫酶(LDH) 612
(二十一)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612
(二十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12
(二十三)信號調節蛋白α(SIRPα) 613
(二十四)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 613
(二十五)p21蛋白 613
(二十六)骨橋蛋白(OPN) 614
(二十七)白細胞介素6(IL6) 614
(二十八)Fas抗原(Fas) 614
(二十九)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615
(三十)甲胎蛋白(AFP) 615
(三十一)異常凝血酶原(DCP) 615
(三十二)αL巖藻糖苷酶(AFU) 616
(三十三)血清鐵蛋白(SF) 616
(三十四)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 617
(三十五)丙酮酸激酶(PK) 617
(三十六)醛縮酶(ALD) 617
(三十七)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5′NPD) 617
(三十八)脂結合唾液酸(LSA) 618
(三十九)癌胚抗原(CEA) 618
(四十)糖類(lèi)抗原CA50(CA50) 619
(四十一)糖類(lèi)抗原CA199(CA199) 619
(四十二)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619
(四十三)β2微球蛋白(β2MG) 620
第二章 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 62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2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22
(一)p16基因 622
(二)p21蛋白 623
(三)p27蛋白 623
(四)p53蛋白 623
(五)端粒酶活性 624
(六)T淋巴細胞亞群 624
(七)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624
(八)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24
(九)腫瘤壞死因子(TNF) 625
(十)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 625
(十一)組織多肽抗原(TPA) 625
(十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 626
(十三)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26
(十四)β2微球蛋白(β2MG) 626
(十五)cerbB2蛋白 626
(十六)CD44v6 627
(十七)內皮素(ET) 627
(十八)Rb基因 627
(十九)組織蛋白酶D 628
(二十)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28
(二十一)α1抗胰蛋白酶(α1AT) 628
(二十二)血清鐵蛋白(SF) 629
(二十三)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29
(二十四)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29
(二十五)白細胞介素6(IL6) 629
(二十六)細胞周期素E(Cyclin E) 630
(二十七)芳烴羥化酶(AHH) 630
(二十八)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630
(二十九)胃泌素 631
(三十)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631
(三十一)鱗癌細胞抗原(SCCAg) 632
(三十二)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632
(三十三)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632
(三十四)粘蛋白 633
(三十五)細胞周期素D1(Cyclin D1) 633
(三十六)Fas抗原(Fas) 633
(三十七)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634
(三十八)脂結合唾液酸(LSA) 634
(三十九)醛縮酶(ALD) 634
(四十)癌胚抗原(CEA) 634
(四十一)糖類(lèi)抗原CA50(CA50) 634
(四十二)糖類(lèi)抗原CA724(CA724) 635
(四十三)糖類(lèi)抗原CA242(CA242) 635
(四十四)糖類(lèi)抗原CA199(CA199) 635
(四十五)FHIT基因 636
(四十六)CD15 636
(四十七)P選擇素(Ps) 636
(四十八)MAGE3基因 636
(四十九)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片段3198(ProGRP3198) 637
(五十)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637
(五十一)腺苷脫氨酶(ADA) 637
(五十二)乳酸脫氫酶(LDH) 638
(五十三)性激素受體 638
(五十四)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639
第三章 胃癌 64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4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41
(一)端粒酶活性 641
(二)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41
(三)腫瘤壞死因子(TNF) 642
(四)cerbB-2蛋白 642
(五)FHIT基因 642
(六)nm23H1蛋白 642
(七)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43
(八)p16基因 643
(九)CD44v6 643
(十)p21蛋白 643
(十一)p27蛋白 644
(十二)α1抗胰蛋白酶(α1AT) 644
(十三)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44
(十四)p53蛋白 644
(十五)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644
(十六)T淋巴細胞亞群 645
(十七)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45
(十八)癌胚抗原(CEA) 645
(十九)堿性磷酸酶(ALP) 645
(二十)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646
(二十一)乳酸脫氫酶(LDH) 646
(二十二)脂結合唾液酸(LSA) 646
(二十三)醛縮酶(ALD) 646
(二十四)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 647
(二十五)丙酮酸激酶(PK) 647
(二十六)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5′NPD) 647
(二十七)層粘連蛋白(LN) 647
(二十八)E-鈣粘蛋白(ECd) 647
(二十九)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 648
(三十)Rb基因 648
(三十一)Ⅳ型膠原(ColⅣ) 648
(三十二)神經(jīng)肽Y(NPY) 649
(三十三)bcl2基因 649
(三十四)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49
(三十五)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649
(三十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 650
(三十七)S100A4蛋白 650
(三十八)血栓調節蛋白(TM) 650
(三十九)白細胞介素6(IL6) 650
(四十)細胞周期素D1(cyclin D1) 651
(四十一)Fas抗原(Fas) 651
(四十二)糖類(lèi)抗原CA50(CA50) 651
(四十三)糖類(lèi)抗原CA724(CA724) 651
(四十四)糖類(lèi)抗原CA242(CA242) 652
(四十五)糖類(lèi)抗原CA199(CA199) 652
(四十六)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652
(四十七)胃泌素 652
(四十八)細胞周期素E(Cyclin E) 652
(四十九)胃蛋白酶原Ⅰ(PGⅠ) 653
(五十)涎酸化Tn抗原(STn) 653
(五十一)巨分子肌酸激酶同工酶(MCK2) 653
(五十二)內皮素(ET) 654
(五十三)組織多肽抗原(TPA) 654
第四章 大腸癌 65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5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56
(一)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656
(二)端粒酶活性 656
(三)cerbB-2蛋白 656
(四)nm23H1蛋白 657
(五)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57
(六)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657
(七)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57
(八)腫瘤壞死因子(TNF) 658
(九)p16基因 658
(十)bcl2基因 658
(十一)FHIT基因 658
(十二)醛縮酶(ALD) 659
(十三)丙酮酸激酶(PK) 659
(十四)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5′NPD) 659
(十五)α1抗胰蛋白酶(α1AT) 659
(十六)T淋巴細胞亞群 659
(十七)層粘連蛋白(LN) 660
(十八)CD15 660
(十九)Ⅳ型膠原(ColⅣ) 660
(二十)神經(jīng)肽Y(NPY) 660
(二十一)CD44v6 660
(二十二)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61
(二十三)腫瘤相關(guān)抗原LEA(LEA) 661
(二十四)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661
(二十五)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61
(二十六)組織蛋白酶D 661
(二十七)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 662
(二十八)乳酸脫氫酶(LDH) 662
(二十九)p53蛋白 662
(三十)p21蛋白 662
(三十一)p27蛋白 663
(三十二)Fas抗原(Fas) 663
(三十三)癌胚抗原(CEA) 663
(三十四)糖類(lèi)抗原CA50(CA50) 663
(三十五)糖類(lèi)抗原CA724(CA724) 664
(三十六)糖類(lèi)抗原CA242(CA242) 664
(三十七)糖類(lèi)抗原CA199(CA199) 664
(三十八)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664
(三十九)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 664
(四十)β2微球蛋白(β2MG) 665
(四十一)胃泌素 665
(四十二)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 665
(四十三)細胞周期素E(Cyclin E) 665
(四十四)α1抗胰蛋白酶(α1AT) 666
(四十五)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666
(四十六)血清鐵蛋白(SF) 666
(四十七)涎酸化Tn抗原(STn) 666
(四十八)腺苷脫氨酶(ADA) 666
(四十九)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667
(五十)纖維連結蛋白(Fn) 667
(五十一)PS2蛋白 667
第五章 乳腺癌 668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68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70
(一)p16基因 670
(二)CD44v6 670
(三)T淋巴細胞亞群 670
(四)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70
(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70
(六)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671
(七)CD15 671
(八)bcl2基因 671
(九)FHIT基因 671
(十)堿性磷酸酶(ALP) 671
(十一)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672
(十二)血清鐵蛋白(SF) 672
(十三)p21蛋白 672
(十四)端粒酶活性 672
(十五)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73
(十六)cerbB-2蛋白 673
(十七)nm23H1蛋白 673
(十八)糖類(lèi)抗原CA153(CA153) 673
(十九)層粘連蛋白(LN) 674
(二十)纖維連結蛋白(Fn) 674
(二十一)S100A4蛋白 674
(二十二)組織多肽抗原(TPA) 674
(二十三)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 675
(二十四)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75
(二十五)p53蛋白 675
(二十六)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675
(二十七)白細胞介素6(IL6) 675
(二十八)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676
(二十九)組織蛋白酶D 676
(三十)細胞周期素E(Cyclin E) 676
(三十一)脂結合唾液酸(LSA) 676
(三十二)醛縮酶(ALD) 677
(三十三)癌胚抗原(CEA) 677
(三十四)糖類(lèi)抗原CA724(CA724) 677
(三十五)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677
(三十六)性激素受體 677
(三十七)E鈣粘蛋白(ECd) 678
(三十八)Rb基因 678
(三十九)p27蛋白 678
(四十)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 678
(四十一)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678
第六章 食管癌 680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80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81
(一)p16基因 681
(二)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81
(三)T淋巴細胞亞群 681
(四)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82
(五)腫瘤壞死因子(TNF) 682
(六)白細胞介素6(IL6) 682
(七)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82
(八)p53蛋白 682
(九)端粒酶活性 683
(十)nm23H1蛋白 683
(十一)FHIT基因 683
(十二)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683
(十三)γ谷氨酰轉肽酶(γGT) 684
(十四)乳酸脫氫酶(LDH) 684
(十五)血清鐵蛋白(SF) 684
(十六)癌胚抗原(CEA) 684
(十七)細胞周期素D1(cyclin D1) 684
(十八)細胞周期素E(Cyclin E) 685
(十九)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685
(二十)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85
(二十一)p21蛋白 685
(二十二)Rb基因 685
(二十三)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686
(二十四)β2微球蛋白(β2MG) 686
(二十五)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686
(二十六)CD44v6 686
(二十七)性激素受體 687
第七章 鼻咽癌 688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88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89
(一)EB病毒抗體 689
(二)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690
(三)p53蛋白 690
(四)bcl2基因 690
(五)nm23H1蛋白 691
(六)DR70 691
(七)FHIT基因 691
(八)脂結合唾液酸(LSA) 691
(九)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692
(十)腫瘤壞死因子(TNF) 692
(十一)T淋巴細胞亞群 692
(十二)白細胞介素6(IL6) 693
(十三)細胞角蛋白基因13(CK13) 693
(十四)酸溶解性蛋白 693
(十五)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693
(十六)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694
第八章 前列腺癌 695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695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696
(一)p16基因 696
(二)p53蛋白 696
(三)bcl2基因 696
(四)端粒酶活性 696
(五)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697
(六)T淋巴細胞亞群 697
(七)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697
(八)堿性磷酸酶(ALP) 698
(九)乳酸脫氫酶(LDH) 698
(十)前列腺特異性酸性磷酸酶(PAP) 698
(十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698
(十二)血清鋅(Zn) 699
(十三)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699
(十四)p21蛋白 699
(十五)p27蛋白 699
(十六)cerbB-2蛋白 700
(十七)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 700
(十八)組織多肽抗原(TPA) 700
(十九)脂結合唾液酸(LSA) 700
(二十)多胺(PA) 700
(二十一)E-鈣粘蛋白(ECd) 701
(二十二)Kai1蛋白 701
(二十三)Rb基因 701
第九章 膀胱癌 70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02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703
(一)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 703
(二)nm23H1蛋白 703
(三)核基質(zhì)蛋白(NMP22) 703
(四)E-鈣粘蛋白(ECd) 704
(五)bcl2基因 704
(六)Rb基因 704
(七)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 704
(八)T淋巴細胞亞群 705
(九)D二聚體(DD) 705
(十)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705
(十一)端粒酶活性 706
(十二)p53蛋白 706
(十三)透明質(zhì)酸(HA) 706
(十四)p16基因 706
(十五)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707
(十六)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uPA) 707
(十七)纖維連結蛋白(Fn) 707
(十八)CD44v6 707
(十九)層粘連蛋白(LN) 707
(二十)轉化生長(cháng)因子β1(TGFβ1) 708
(二十一)組織多肽抗原(TPA) 708
(二十二)細胞周期素D1(cyclin D1) 708
(二十三)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708
(二十四)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709
(二十五)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709
(二十六)β2微球蛋白(β2MG) 709
(二十七)組織蛋白酶D 709
(二十八)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 710
(二十九)脂結合唾液酸(LSA) 710
(三十)癌胚抗原(CEA) 710
(三十一)乳酸脫氫酶(LDH) 710
(三十二)Fas抗原(Fas) 710
(三十三)Fas配體(FasL) 711
(三十四)多胺(PA) 711
第十章 卵巢癌 712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12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713
(一)端粒酶活性 713
(二)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 713
(三)T淋巴細胞亞群 714
(四)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714
(五)cerbB-2蛋白 714
(六)nm23H1蛋白 714
(七)p16基因 715
(八)CD44v6 715
(九)血管內皮生長(cháng)因子(VEGF) 715
(十)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715
(十一)p53蛋白 716
(十二)bcl2基因 716
(十三)堿性磷酸酶(ALP) 716
(十四)血清鐵蛋白(SF) 717
(十五)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717
(十六)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 717
(十七)E-鈣粘蛋白(ECd) 717
(十八)纖維連結蛋白(Fn) 717
(十九)多藥耐藥相關(guān)蛋白(MRP) 718
(二十)涎酸化Tn抗原(STn) 718
(二十一)β2微球蛋白(β2MG) 718
(二十二)糖類(lèi)抗原CA125(CA125) 718
(二十三)甲胎蛋白(AFP) 719
(二十四)癌胚抗原(CEA) 719
(二十五)糖類(lèi)抗原CA724(CA724) 719
(二十六)糖類(lèi)抗原CA242(CA242) 719
(二十七)糖類(lèi)抗原CA199(CA199) 720
(二十八)組織多肽抗原(TPA) 720
(二十九)Fas抗原(Fas) 720
(三十)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 720
(三十一)白細胞介素6(IL6) 721
(三十二)乳酸脫氫酶(LDH) 721
(三十三)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721
(三十四)表皮生長(cháng)因子受體(EGFR) 721
(三十五)脂結合唾液酸(LSA) 722
(三十六)血清前白蛋白(PreAlb) 722
(三十七)Rb基因 722
第十二編 免疫性疾病 725
第一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 727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27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728
(一)血清蛋白 728
(二)尿α1微球蛋白(α1MG) 728
(三)免疫球蛋白(Ig) 729
(四)類(lèi)風(fēng)濕因子(RF) 729
(五)LE細胞 729
(六)抗核抗體(ANA) 730
(七)抗DNA抗體 730
(八)抗核蛋白(DNP)抗體 730
(九)抗核抗原(ENA)抗體 731
(十)抗Sm抗體 731
(十一)抗核糖體RNP抗體 731
(十二)抗核RNP抗體 731
(十三)Ku抗原及抗Ku抗體 732
(十四)抗核Ki/SL和PCNA抗體 732
(十五)SSA/Ro和SSB/La 732
(十六)SSA與SSB抗體 733
(十七)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733
(十八)抗GBM抗體 733
(十九)紅細胞補體受體一型分子 733
(二十)狼瘡帶試驗(LBT) 734
(二十一)細胞免疫功能 734
(二十二)CD137 735
(二十三)補體C3 735
(二十四)抗淋巴細胞抗體(ALA) 735
(二十五)細胞因子 736
(二十六)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sTNFR)及腫瘤壞死因子(TNF)
736 (二十七)IL12及信號傳遞分子STAT3、STAT4 737
(二十八)骨調素(OPN) 737
(二十九)NFκB 737
(三十)外周血淋巴細胞早期凋亡 738
(三十一)外周血細胞Fas(FAS) 739
(三十二)層粘連蛋白及Ⅳ型膠原(ⅣC) 739
(三十三)sICAM1 740
(三十四)抗心磷脂抗體(Acl抗體) 740
第二章 類(lèi)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 741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41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監測指標 742
一、遺傳標志 742
HLADR4 742
二、炎性標志物 743
(一)α1酸性糖蛋白 743
(二)類(lèi)風(fēng)濕因子(RF) 743
(三)抗Ⅱ型膠原抗體 744
(四)核抗原抗體 745
三、其他自身抗體 745
(一)抗核周因子(APF) 745
(二)抗角蛋白抗體(AKA) 745
(三)抗RA33 745
四、免疫活性細胞 746
(一)T細胞 746
(二)γ/δT細胞 746
(三)B細胞 747
五、抗原遞呈細胞 747
六、細胞因子 748
(一)TNFα 748
(二)IL1 748
(三)IL6 749
(四)IL8 749
(五)GMCSF 749
七、免疫球蛋白 751
(一)IgG 751
(二)IgM 751
(三)IgE 751
(四)IgA 751
(五)IgD 752
八、補體系統 752
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體(uPAR)蛋白和mRNA 753
九、細胞凋亡 754
(一)滑膜細胞 754
(二)成纖維細胞 754
(三)淋巴細胞 754
(四)軟骨細胞 754
(五)抗Sa抗體 754
(六)表皮生長(cháng)因子 755
第三章 強直性脊柱炎 756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56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760
(一)免疫球蛋白(Ig) 760
(二)補體C3、C4 760
(三)類(lèi)風(fēng)濕因子(RF) 761
(四)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761
(五)外周血Th1/Th2淋巴細胞 761
第四章 硬皮病 763
第一節 臨床要點(diǎn) 763
第二節 常用免疫學(xué)檢測指標 765
(一)抗Scl70或DNA拓樸異構酶1抗體 765
(二)抗著(zhù)絲粒/動(dòng)??乖贵w 765
(三)抗核抗體(ANA) 766
(四)抗線(xiàn)粒體抗體 766
(五)CD4+、CD8+細胞 766
(六)補體C3、C4 767
(七)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 767
(八)內皮素(ET) 767
(九)血、尿微球蛋白 767
(十)Ku抗原及抗Ku抗體 768
第十三編 標記免疫在中醫中藥研究中的應用 771
第一章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體內過(guò)程 773
一、細胞膜的藥物轉運 773
(一)膜模型 773
(二)膜蛋白的動(dòng)態(tài) 774
(三)細胞膜受體 774
(四)被動(dòng)轉運 774
(五)特殊轉運 774
二、藥物吸收 774
(一)胃腸道吸收 775
(二)胃腸道外吸收 775
三、藥物分布 775
(一)藥物分布的均勻性和選擇性 775
(二)藥物在脂肪庫中的分布 776
(三)血腦屏障 776
四、藥物排泄 776
五、藥物轉化 776
六、中藥藥理的研究思路 777
(一)中藥的復雜性 777
(二)中藥的研究思路 777
第二章 標記免疫在中醫中藥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780
第一節 標記免疫的基本概念與常見(jiàn)方法 780
一、核技術(shù)在中藥藥理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780
(一)標記技術(shù) 780
(二)放免和免放技術(shù) 781
(三)示蹤技術(shù) 781
(四)受體配基分析技術(shù) 781
(五)穩定性同位素技術(shù) 782
二、核技術(shù)對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中草藥研究 782
(一)中草藥對小鼠心肌攝取86Rb的影響 782
(二)中草藥對131Cs在心肌中濃集的影響 785
(三)某些中草藥中黃酮化合物的強心作用 785
(四)毛冬青甲素對血小板功能和超微結構的影響 785
第二節 其他標記免疫技術(shù)分析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 786
一、標記免疫分析在中醫基礎理論上的應用 786
二、標記免疫分析在經(jīng)絡(luò )、針灸研究上的應用 790
三、標記免疫技術(shù)在中藥藥理上的應用 790
第三節 抗癌中草藥的研究 800
第四節 其他中草藥藥理研究的進(jìn)展 801
第三章 標記免疫分析在中醫臨床疾病治療的應用 803
第一節 生殖系統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803
第二節 心腦血管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804
第三節 內分泌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804
第四節 腫瘤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805
第五節 呼吸系統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806
第六節 中醫中藥研究進(jìn)展及思路 806
附:國外免疫診斷儀器簡(jiǎn)介 809
Relat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