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shū)以豐富翔實(shí)的實(shí)例和資料,較全面地論述了中國、日本的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并按22個(gè)專(zhuān)題,進(jìn)行了中日對比研究,究其異同,求其規律。認為既有大同小異和異多同少,亦有差異甚大之處。中國和日本可代表亞洲東部及太平洋西岸,其全新世環(huán)境既有類(lèi)同,亦有緯向分異和經(jīng)度分異。關(guān)于中國、日本全新世環(huán)境的波動(dòng)變化、進(jìn)退遷徙、突發(fā)事件的年代、階段、程度、分布等,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見(jiàn)解。本書(shū)可供從事第四紀學(xué)、環(huán)境地學(xué)、自然地理學(xué)、地質(zhì)學(xué)、考古等研究或教學(xué)人員參考。
1 全新世下限 1
1.1 日本的全新世下限 1
1.1.1 氣候標志 1
1.1.2 沉積標志 3
1.2 中國的全新世下限 4
1.2.1 孢粉氣候標志 4
1.2.2 陸域沉積標志 6
1.2.3 海域沉積標志 9
1.2.4 同位素比值標志 10
1.2.5 冰緣及冰川現象 11
1.2.6 考古動(dòng)物群標志 12
1.2.7 古地磁極性事件 12
2 氣候變遷 15
2.1 全新世氣候波動(dòng) 15
2.1.1 日本的氣候期 15
2.1.2 中國的氣候期 25
2.2 新仙女木冷回返事件 56
2.2.1 日本新仙女木事件 56
2.2.2 中國新仙女木事件 57
2.3 全新世氣候適宜期 60
2.3.1 日本的氣候適宜期 60
2.3.2 中國的氣候適宜期 62
2.3.3 氣候適宜期的鼎盛階段 77
2.4 新冰期 81
2.4.1 日本的新冰期 81
2.4.2 中國的新冰期 85
2.5 歷史時(shí)代氣候變化 93
2.5.1 紀元后的氣候波動(dòng) 93
2.5.2 現代小冰期 99
2.5.3 20世紀的氣候變化 102
3 海平面變化 106
3.1 全新世海平面波動(dòng) 106
3..1.1 日本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動(dòng) 106
3.1.2 中國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動(dòng) 110
3.2 中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113
3.2.1 日本的最高海平面 113
3.2.2 中國的最高海平面 120
3.3 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小波動(dòng) 124
3.3.1 日本海平面的小波動(dòng) 124
3.3.2 中國海平面的小波動(dòng) 127
3.4 歷史時(shí)期的海平面變化 130
3.4.1 日本歷史時(shí)期的海平面變化 130
3.4.2 中國歷史時(shí)期的海平面變化 131
3.5 海平面變化對沿海沉積環(huán)境的影響 136
3.5.1 日本的實(shí)例 136
3.5.2 中國的實(shí)例 144
3.6 驗潮海平面變化 147
3.6..1 日本海平面變化 147
3.6.2 中國海平面變化 151
4 平原環(huán)境 160
4.1 日本海岸平原的發(fā)育 161
4.1.1 海岸平原與海平面變化 161
4.1.2 關(guān)東平原 164
4.1..3 大阪平原 167
4.1.4 濃尾平原 169
4.1.5 廣島平原 172
4.1.6 新NFCAF平原 174
4.1.7 富山平原 175
4.1.8 十勝平原 175
4.2 中國海岸平原的發(fā)育 176
4.2.1 渤海灣西北岸 176
4.2.2 灤河三角洲 177
4.2.3 渤海灣西岸平原 179
4.2.4 山東半島 182
4.2.5 黃河三角洲 184
4.2.6 廢黃河三角洲 190
4.2..7 長(cháng)江三角洲 193
4.2.8 杭嘉湖平原 200
4.2.9 東海沿岸平原 204
4.2.10 韓江三角洲 212
4.2.11 珠江三角洲 215
4.2.12 廣西沿海平原 219
4.2.13 海南島沿海平原 223
4.3 海岸侵蝕 226
4.3.1 日本的海岸侵蝕 226
4.3.2 中國的海岸侵蝕 227
5 湖泊環(huán)境 235
5.1 日本的湖泊環(huán)境 236
5.2 中國的湖泊環(huán)境 239
5.2.1 湖泊環(huán)境與海平面變化 240
5.2.2 湖泊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 248
5.2.3 湖泊環(huán)境與構造運動(dòng) 268
6 海域環(huán)境 272
6.1 日本的海域環(huán)境 273
6.1.1 日本的陸架與海平面變化 273
6.1.2 日本海的全新世環(huán)境 277
6.1.3 黑潮的遷移 284
6.1.4 貝類(lèi)種群與海域環(huán)境 286
6.2 中國的海域環(huán)境 288
6.2.1 中國海底地貌 288
6.2.2 中國海底沉積 291
6.2.3 中國陸架古海岸線(xiàn)變遷 293
6.2.4 中國陸架沉積環(huán)境變化 298
6.2.5 中國海域的氣候信息 308
6.2.6 中國陸架水下三角洲 323
7 珊瑚礁 336
7.1 造礁珊瑚的分布 337
7.2 珊瑚礁的分布 341
7.3 珊瑚礁的類(lèi)型 344
7.4 珊瑚礁地貌特征 348
7.4.1 岸礁(裾礁)的地貌特征 351
7.4.2 環(huán)礁的地貌特征 358
7.5 珊瑚礁與氣候變遷 361
7.6 珊瑚礁與海平面變化 376
7.7 珊瑚礁與構造運動(dòng) 385
8 海灘巖 394
8.1 海灘巖的分布 394
8..2 海灘巖的類(lèi)型 404
8.2.1 沙丘巖與海灘巖的主要區別 405
8.2.2 沙丘巖的典型例子 407
8.3 海灘巖的時(shí)代 410
8.4 海灘巖的成因 413
8.5 海灘巖的環(huán)境意義 420
8.5.1 氣候變遷 420
8.5.2 海平面變化 423
8.5.3 構造運動(dòng) 426
9 沙堤(貝殼堤)與環(huán)境變遷 428
9.1 日本的沙堤和沙丘 428
9.1.1 沙堤和沙丘的發(fā)育期 428
9.1.2 沙丘與海平面變化及氣候變化 430
9.1.3 主要沙丘地帶 433
9.2 中國的沙堤和貝殼堤 442
9.2.1 沙堤和貝殼堤的時(shí)代 442
9.2.2 沙堤(貝殼堤)與海平面變化 451
10 紅樹(shù)林的環(huán)境意義 476
10.1 紅樹(shù)林的分布 476
10.2 紅樹(shù)林的古環(huán)境意義 481
10.2.1 紅樹(shù)林的歷史 481
10.2.2 紅樹(shù)林與古氣候 482
10.2.3 紅樹(shù)林與海平面變化 483
10.2.4 紅樹(shù)林與暖流 486
11 泥炭與環(huán)境變遷 489
11.1 泥炭的形成條件 489
11.2 泥炭的分布 491
11.3 泥炭與氣候變化 494
11.3.1 日本泥炭與氣候變化 494
11.3.2 中國泥炭與氣候變化 496
11.4 泥炭與海平面變化 505
11.4.1 日本泥炭與海平面變化 505
11.4.2 中國泥炭與海平面變化 506
12 動(dòng)植物遷徙的環(huán)境信息 512
12.1 幾種植物的分布 512
12.1.1 日本杉等植物的分布 512
12.1.2 中國幾種植物的分布 515
12.2 埋沒(méi)林 520
12.2.1 日本埋沒(méi)林 520
12.2.2 中國埋沒(méi)林 524
12.3 幾種哺乳動(dòng)物的遷徙 528
12.3.1 日本哺乳動(dòng)物的遷徙 528
12.3.2 中國哺乳動(dòng)物的遷徙 529
12.4 牡蠣礁 536
12.4.1 日本牡蠣礁 536
12.4.2 中國牡蠣礁 537
13 黃土與黃塵 542
13.1 黃土的環(huán)境信息 542
13.2 中國的塵暴 554
13.3 日本的黃塵 559
14 紅土化作用 560
14.1 日本的紅土化作用 560
14.2 中國的紅土化作用 564
15 冰川與冰緣環(huán)境 570
15.1 全新世及現代冰川 570
15.1.1 日本的冰川遺跡 570
15.1.2 中國全新世及現代冰川 570
15.2 全新世及現代冰緣現象 581
15.2.1 日本冰緣現象 581
15.2.2 中國冰緣現象 582
16 環(huán)境考古 586
16.1 日本的考古期 586
16.2 日本的考古現象與環(huán)境 587
16.3 中國新石器時(shí)代考古期的環(huán)境特征 591
16.4 中國新石器時(shí)代環(huán)境考古分區評述 594
16.4.1 東北地區 594
16.4.2 黃河中下游地區 594
16.4.3 長(cháng)江中游地區 598
16.4.4 長(cháng)江下游地區 598
16.4.5 華南地區 603
16.4.6 臺灣島 605
16.4.7 西南地區 606
16.4.8 西北地區 607
16.4.9 青藏高原 607
17 板塊構造 609
17.1 亞洲東部及南部板塊構造 610
17.2 日本的板塊構造 615
17.3 中國的板塊構造 622
17.3.1 亞板塊分異輪廓的若干地球物理特征 625
17.3.2 中國亞板塊的劃分 632
18 活動(dòng)斷裂 643
18.1 日本的活動(dòng)斷裂 643
18.2 中國的活動(dòng)斷裂 646
19 地震活動(dòng) 652
19.1 日本的地震活動(dòng) 652
19.1.1 太平洋一側板塊邊界的地震 654
19.1.2 東北日本弧的地震 654
19.1.3 中央日本的地震 654
19.1.4 西南日本弧的地震 656
19.2 中國的地震活動(dòng) 659
19.2.1 中國大陸地震帶的劃分 660
19.2.2 中國板內地震與板緣地震的關(guān)系 663
19.2.3 中國地震構造區劃分 664
19.3 中國、日本地震活動(dòng)的聯(lián)系 671
20 火山作用 679
20.1 西太平洋島弧與日本的火山帶 679
20.2 日本火山的典型代表——富士山 684
20.3 日本的火山灰及其環(huán)境意義 687
20.4 中國的全新世火山 694
20.4.1 東北地區的火山 696
20.4.2 臺灣島的火山 697
20.4.3 雷瓊地區的火山 698
20.4.4 南?;鹕匠练e物 699
20.4.5 云南騰沖火山 700
20.4.6 青藏高原北緣火山 701
20.5 中國火山的典型代表——長(cháng)白山 701
21 構造地貌 705
21.1 日本構造地貌分區 705
21.1.1 北海道 706
21.1.2 東北日本弧 707
21.1.3 中央日本 707
21.1.4 西南日本弧 708
21.1.5 九州 708
21.1.6 琉球弧 709
21.2 日本山地的隆起與盆地的沉降 710
21.3 山地的剝蝕 718
21.4 海岸階地 724
21.5 中國構造地貌分區 735
21.5.1 東北斷塊 739
21.5.2 華北斷塊 741
21.5.3 華南斷塊 741
21.5.4 西北斷塊 744
21.5.5 青藏斷塊 744
21.6 中國海域構造地貌 747
21.7 中國的地殼形變 750
22 全新世自然地帶變遷 757
22.1 現今的自然地帶 757
22.2 早全新世的自然地帶 761
22.3 中全新世的自然地帶 766
22.4 晚全新世的自然地帶 773
參考文獻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