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BOOKS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地層分布、沉積特征和巖相古地理 (1)
第一節 前震旦紀時(shí)期 (3)
第二節 震旦紀—早古生代時(shí)期 (10)
第三節 晚古生代—三疊紀時(shí)期 (24)
第四節 侏羅紀以后的中新生代時(shí)期 (46)
參考文獻 (57)
第二章 青藏高原及鄰區生物古地理 (61)
第一節 早古生代青藏高原及鄰區生物古地理 (63)
第二節 晚古生代青藏高原及鄰區生物古地理 (67)
第三節 中生代青藏高原及鄰區生物古地理 (72)
第四節 新生代青藏高原及鄰區生物古地理 (77)
參考文獻 (80)
第三章 青藏高原及鄰區大地構造及有關(guān)的變形特征 (83)
第一節 青藏高原巖石圈結構概述 (85)
第二節 青藏高原及鄰區變質(zhì)基底的構成 (87)
第三節 主要構造單元的基本特征 (94)
第四節 青藏高原主要造山帶構造變形的某些特征 (105)
第五節 〖ZK(〗青藏高原北部及相關(guān)造山帶的演化特征——古陸殼內部的裂陷與拼合 (113)
第六節 青藏高原南部特提斯演化 (117)
參考文獻 (121)
第四章 不同地質(zhì)時(shí)期特提斯洋形成和消減 (123)
第一節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不存在廣闊的“古特提斯大洋” (125)
第二節 〖ZK(〗中生代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之間也不存在廣闊深邃的“新特提斯大洋” (127)
第三節 從古地磁資料評論特提斯洋 (131)
參考文獻 (134)
第五章 青藏高原縫合帶的巖石學(xué)、地球化學(xué)及其構造意義 (137)
第一節 班公錯-東巧-丁青-怒江縫合帶 (139)
第二節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 (165)
參考文獻 (188)
第六章 青藏高原陸內造山作用——晚新生代地質(zhì)構造 (191)
第一節 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特征 (193)
第二節 晚新生代巖漿活動(dòng) (204)
第三節 晚新生代構造形變 (209)
第四節 青藏高原隆升 (222)
第五節 青藏高原東部地殼形變和GPS測量 (227)
參考文獻 (232)
第七章 青藏高原大陸動(dòng)力學(xué) (237)
第一節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質(zhì)依據 (239)
第二節 青藏高原隆升的半定量—定量依據 (242)
第三節 青藏高原地殼加厚、縮短和隆升的構造動(dòng)力學(xué)及其效應 (252)
參考文獻 (267)
第八章 青藏高原區域應力場(chǎng)的探討 (271)
第一節 巖石圈模型應力計算的數理方法 (274)
第二節 青藏高原巖石圈應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 (280)
參考文獻 (293)
第九章 青藏高原地質(zhì)調查研究歷史 (297)
第一節 啟蒙階段的地質(zhì)調查 (299)
第二節 奠基階段的地質(zhì)調查研究 (301)
第三節 大發(fā)展階段的地質(zhì)調查研究 (304)
第四節 深化階段的地質(zhì)調查研究 (306)
參考文獻 (309)
結語(yǔ) (312)
Related books